第七十五章 山乡巨变(六)-《岁月流歌》


    第(2/3)页

    要不是当年伟大的设计师们高瞻远瞩,勒紧裤腰带搞基建,建高速、修高铁、建机场、建港口,改变电力、通讯的落后面貌,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国家现在说不定还是翻版的印度呢!

    从投资学的角度来看,交通属于投资硬环境的范畴。

    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投资环境好坏最基本的切入点,就是看它的硬环境怎么样,有没有实现“七通一平”。

    目前很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连最基本的投资硬环境都不具备。比如一个十万人以上的中等城镇,甚至不通网络、不通水气,每天供电三小时,就像我们国家的七八十年代那样。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如果不改变,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这些国家又有一个共同的国情,就是政府没有钱,然而基建工程又都是烧钱的大项目。这样的一对矛盾该怎么解决呢?答案是“中国模式”。

    政府放权,向世界敞开大门,通过各种项目融资模式引入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

    所以在“一带一路”的资本输出战略中,基建产能、技术、人才的全方位输出,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与沿线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找到了战略合作的契合点。

    这种合作大多都是互惠互利,双赢或者多赢的商业行为,与冷战时期政府间的单边无偿援助,在性质和意义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以BOT 项目融资为例,一条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或者电站,设计、融资、建设、运营,全部由中方企业负责。作为投资方,我方企业获得的是该项目建成后二十年或三十年的经营权。在这个双方约定的经营期内,不但收回了投资成本,还能获得很好的投资回报。

    对于引入该项目的东道国来说,不需要一分钱的负债或财政投入,就把事情办成了。还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出一大批本土化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项目运营后,每年还能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

    投资环境的第一个升级版就是投资软环境,比如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廉洁度、劳动者的普遍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等等。

    如果说投资的硬环境,还可以通过政府转变思路引入各方资本,通过“大水漫灌”式的高强度投入,在很短的时间里见到效果,投资软环境建设的见效速度,则要慢得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两代劳动者素质的根本改变,没有个几十年的时间,往往是很难见效的。没有这些劳动者,很多技术、资本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将没有办法发展,因为招不到合格的工人。

    最近几年我们经常可以从电视网络上看到这样的一些信息,某家知名的外资企业人去楼空,不计成本的撤出中国市场。也引起了人们普遍的担忧,认为大量外资的流失会动摇我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它只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国内人力成本快速增长,那些靠着血汗工厂赚钱的加工型企业撤出投资,把生产车间搬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是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同样熟练的服装工人,越南的月薪1500元人民币、孟加拉500元人民币、柬埔寨1000元人民币,可是在中国市场5000元的月薪招不到工人,所以是个企业都会跑的。

    但是对于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来说,我国目前的投资软环境和配套环境,至少比很多国家超前了二十年。在其他国家开工厂,可能一颗螺丝钉都需要进口,物流成本有时比商品本身的价值还要高,政府效率低下,没有红包不给办事,工人动辄撂挑子等等。在我国,一个政务中心、工业园区转上一圈,基本上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更不要说那些市场导向型的国际投资了,十四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对于任何一家跨国公司来说,其中的吸引力都是致命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