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小皇帝的快刀-《大宋帝国风云录》
第(2/3)页
蔡京已经南逃了。但其声威显赫。和老皇帝关系太好。而且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权势太大。老皇帝暂时不敢动他。
童贯在大同,和郓王在一起,现在他对汴京的威胁太大,小皇帝根本不敢招惹他。
梁师成是老皇帝放在禁中地一个绝对心腹,是留下来监控小皇帝的,目前情况下,对小皇帝还有作用,所以小皇帝故意把他留小了,让他给老皇帝传递虚假消息,以便自己迅控制权柄,牢牢坐稳皇帝的位子。梁师成恐惧至极,担心被人杀了,时刻跟在小皇帝后面,寸步不离,战战兢兢,度日如年。
老皇帝之所以内禅,纯粹是出于一种盲目的自信,他认为自己有实力控制全局,小皇帝就是个傀儡,等到度过了这个危机,小皇帝就可以靠边站了。小皇帝好不容易得到这个机会,岂肯错过?而汴京地文官们也是好不容易得到了重新分配权力和利益的机会,他们又岂肯错过?另外就是可怕的皇统之争持续了十年,现在郓王还在西北虎视眈眈,汴京地小皇帝和文官们当然要利用这个机会,把这个威胁彻底铲除。所以,内禅其实就是个陷阱,老皇帝在内忧外患的紧张形势下,失去了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上当了。
=
在中枢大员的设置上,小皇帝毫不手软,先就把宰相白时中罢免了。领枢密院事的蔡攸
皇帝一起南逃了,所以西府的长官正好可以任用信。
小皇帝登基,功劳最大就是李邦彦,所以毫无争议,李邦彦为太宰兼任门下侍郎,出任宰相,主掌东府。
张邦昌为少宰兼任中书侍郎尚,出任副相。尚书左丞赵野为门下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王孝迪为中书侍郎,同知枢密院事蔡懋为尚书左丞,兵部侍郎李纲为尚书右丞。
吴敏领枢密院事,吏部尚书唐恪同知枢密院事,兵部尚书路允迪签书枢密院事。
=
金军越过黄河,逼近汴京之后,小皇帝在主战派大臣地劝说下,决意亲征,并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吴敏为亲征行营副使,以开封府尹聂昌为行军参谋官,全权负责戍卫之责,但李邦彦、张邦昌看到京都军队太少,而京中官员大量逃亡,人心惶惶,担心京城守不住,遂极力劝说皇帝避难关中或荆襄。
李纲闻讯,拼死阻谏,认为当务之急是团结民心,坚守御敌。小皇帝被李纲的一番话打动了,于是拜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以同知枢密院李为副,领兵守城。次日晨,小皇帝听说金军浩浩荡荡杀来,至少有二十三万人,吓得面无人色,又要逃跑。
李纲和李等人全力劝阻,李纲甚至鼓动军民到皇宫前请愿,高呼愿以死保国。小皇帝被感动了,在李纲的陪同下,登上城楼,巡视守军,军心因此振奋,军民决心保卫京城。
初七,初八,连打两天,金军看到汴京城太大,城墙太高,防守太坚固,决定暂时休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