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养寇自重-《大宋帝国风云录》


    第(2/3)页

    这也是人之常情,像折家这样长盛不衰的豪华将门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优越感,折家人不管在战场上还是在官场上,都是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地确容易遭人嫉恨,成为打击的目标。

    张孝纯对这个情况有所了解,他到河东主掌帅司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府州拜访折家。在他看来,河东这地方,折家就是老大,只要把折家这个老大哄好了,自己在河东的日子就很好过,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现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河东不是折家一个老大,而是一帮老大,虽然有些老大不像折家那么势力庞大,但他们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张孝纯上任之初,曾想烧几把火。他主掌帅司,“烧火”的对象自然是军队,而整顿军队就要和这帮老大“交手”,结果他碰了一鼻子灰,甚至连皇帝都手诏警告他,值此用兵之际,切切不可挑起矛盾。

    张孝纯无奈之际,突然理解了童贯。他在西北主掌兵事将近二十年,虽然收复了一些疆域,甚至最近几年还占据了天都、横山一线,在对夏作战中取得了战略优势,但相比这二十年的军资支出,这点战绩实在不算什么。*****过去他也认为童贯不会打仗,但现在他的看法开始改变了,童贯的本事肯定不如范仲淹、韩琦等人,但从范仲淹到童贯,一代代人在西北鏖战,以大宋的国力,以大宋地军队,为什么至今没有击败西夏,收复河朔?难道这和西北军、和西北军这些将门世家一点关系都没有?

    张孝纯想到了一句话,养寇自重,这是武人生存的不二法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大宋以文制武,武人的地位本身就很低下,即使功勋盖世也不过赏个节度使而已,而事实上武人不可能得到功勋盖世的机会,因为你的战绩一旦让皇帝感觉不安了,你也就可以离开战场,明升暗降顶个闲职混日子了,相反,文官内宦只要讨得皇帝的欢心,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这些武人终其一生也难以得到的最高荣誉,皇帝随手就赏了。这种巨大的反差,这种不公平,在武人地心中长期郁积,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不仅仅让武将和文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让武将们的生存岌岌可危,试想,一旦没有了战争。****大宋还需要武人吗?兔死狗烹,这是显而易见地事,到了那个时候。像折家、种家、姚家这些将门还有生存地空间吗?

    以文制武导致武人养寇自重,养寇自重导致西北战事打了几十年都没有打出结果。武人用这种无奈地办法求取生存,而文人则咬牙切齿,用更严厉地办法剥夺武人的兵权,打击他们地势力。这种恶性循环年复一年,到了今天,不但耗尽了大宋国力,也耗尽了大宋军队的武力。以致于连一场必胜的北伐都不可思议地失败了。

    现在,就河东来说,将门之间有矛盾,武将和武将之间不信任;武人和文官之间有矛盾,将帅们和宣抚司,和经略安抚、都总管司之间不信任。尤其让人愤怒的事,在山后已经回归大宋,云中路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大宋出兵北上支援。竟然还犹豫不决,竟然连前线总指挥都是临时的,这个仗怎么打?

    张孝纯的担心在他踏进宁武关的一刻变成了现实。

    他已经下令河东四个将到宁武关集结,但除了折可存和杨陵外,河东第三将曹、第七将慕容夏寒都没到,一个还在雁门关,一个还在宁化军,对张孝纯地命令置若罔闻。

    曹是大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后代,世为皇亲。慕容夏寒是开国元勋慕容延钊的后代。这两个将门世家在大宋世荫承袭的制度下。虽然以文官为主,但代代都有人在禁军出任大将。张孝纯的官职虽然不小,但和这些出身世家的子弟相比,他的权势还是太小了,他得罪不起这些元勋之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