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柏林和约》签署-《工业霸主德意志》


    第(2/3)页

    沙赫特知道黛娜是军工机械方面是专家,但总统不说,他也不敢提,毕竟人家现在那身份怎么能帮自己干这样的粗活呢。

    艾德里安对沙赫特进行了一番鼓励,并告诉沙赫特自己永远都是沙赫特工作方面的坚强后盾,然后就上车离开了。

    各国的代表在“和约”没有签署前都不会轻易离场,否则会视为弃权,27国代表里,有人欢喜地留下来等待最终的结果出炉,也有没有达成所望的国家心灰意冷、想要离场,毕竟各国的政事不能耽误。

    法国在洛林问题上纠缠不休,德国感到左右为难,因为德国与英美私下的议案也因此一再被干涉。于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见证下,英、德两国绕开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单独就德国殖民地归属权和双方的条款进行了缜密的磋商,最终结果令双方都十分满意。英国喜滋滋地拿到了德国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另外还就海军舰船吨位的比例也达成了令双方都能接受的11:5,据此,这是在衡量法国军舰总吨位不及德国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法国军舰的总吨位超过了德国军舰的总吨位,那么德国在与英国协商后可以追加同级别的舰船。

    德国现有的军舰将与英国交换资源,还在船坞中在建的船只也将继续完善后出售给英国,英国在此期间将派遣专家和技术人员搞好接收和质量监督工作。

    这样的条款艾德里安基本上是满意的,德国没必要在吨位上咬死不放,以陆上为主的国家军队没必要在自己的天然短板上费工夫,只有当德国擅长陆地领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两者兼顾,甚至三者兼顾,并打造出更加优秀的海军。这次和谈,德国能争取到至少二十年的安宁发展期,海军的精英路线,以及空军的非凡战斗力就能逐步实现,当然了,现在一切都为时尚早。

    英国的问题解决了。

    美国的“十四点纲要”德国一贯表示支持,这也是威尔逊总统想要的结果。

    迫于德国经济压力和英、美补给困难,艾德里安遂下令由国防部长勃劳希契亲自奔赴各战俘营,主持并陆续签发释放证明,让英、美两国将士陆续登船驶离欧洲大陆各自回国。

    在克里蒙梭再三催促下,法国问题经艾德里安间接过问,施特雷泽曼向法方宣读了如下条件:

    1、洛林归属德国,但不设边防军,仅由德、法两国共同组建的联合国警察局负责地区治安,由英、美共同监督。洛林矿藏开采权由两国共有,所获为法国6成,德国4成,为期10年。德、法两国都不得在洛林边境上驻扎军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