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辽军逼近(4)-《大宋之光》


    第(2/3)页

    文人集团成为“孔夫子神圣”的代言人,彻底获得了神职人员的身份。

    孔夫子的神职人员才能解释神的旨意,皇帝只有获得神职人员的认可才能获得“神的认可”;才能具有统治的合法性,这下连皇权在很多时候都无法与他们抗衡。

    毋容置疑,宋朝是文人的天下;但文人又总是遭排挤的对象,想后来的寇准被流放雷州半岛客死他乡国人怀念就是实例。

    宋朝的皇帝有时候拿士子们都无可奈何,以至于宋朝的文人很少有几个砍头的;所以后世很多年轻人都想穿越到宋朝去做一个快乐的文人。

    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还是发生了——身在宋朝福泽中的文人,对朝廷的抱怨却最多;这些现象能从诗词中读出来。

    实话实说,大宋一朝;几乎没有几个文人的仕途是一帆风顺的。

    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甚至包括王钦若、蔡京之流都曾宦海沉浮。

    明明是文人掌管天下,为什么文人都没有坦荡的仕途呢?难道自己人害自己人?这个问题确实困惑了不少人。

    总体来说,文人还是很维护文人的;比如在对武将的问题上文人宁愿吃败仗,也不愿让武将当军事上的一把手;武将统统屈居在文人之下,永远只能做文人的副手。

    比如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文人永远为文人说话;甚至皇帝要杀一个文人,所有文人都会跳出来为他辩护。

    从大的层面来看:文人是一伙的,这样看来,他们就应该互相搀扶、荣辱与共哦!

    但情况并非这样,皇帝再傻也不愿意让臣子们抱团取暖;说得不好听那叫结党营私,再说难听点儿那叫图谋不轨;给你扣上个谋反的帽子都不为过。

    首先,皇帝是不愿意文人们太团结的;那样会威胁到他的皇权,这就注定了文人们的日子不会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好过。

    譬如刚才朝会上的争论,大臣和大臣之间的互怼甚至谩骂;真宗皇上心中其实很高兴。

    寇准和王钦若两边的人在迁移都城这个问题上的争执、恶语相怼,不是蚌埠相争,渔翁得利吗?但宋真宗让寇准这边的人占了上风。

    宋真宗之所以让寇准的人占了上风,那是因为辽国萧太后二十万大军已经逼近滑州;滑州的朝廷禁军一见辽军的铁蹄竟然逃之夭夭,而是魏胜、魏春、魏风几个铁鹘军的将领组织当地百姓抵抗。

    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气又恨又是感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