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朝会(7)-《大宋之光》


    第(2/3)页

    薛世三畅笑起来,把手指着郑爽道:“郑子你真逗,老朽是二品大员没错;挂一顶蚊帐也很简单,可十几万大军撑起十几万顶蚊帐哪里有?当官的钥匙一味搞特殊,军士还能安心挖河泥;因此上老朽必须和军士同甘苦共患难才是,这也叫官兵一致!”

    郑爽瞠目结舌,他只知道后世的军队实行官兵一致;可没想到宋朝便就有官兵一致的词句!

    不仅仅是大宋朝,三国时的魏延就是官兵一致的模范;魏延对上级有傲慢心理。可对兵士那可是关心备注。

    刘备让魏延做汉中太守,他跟兵士一起摸爬滚打在汉中一周边各个关隘要塞留重兵把手以抵抗外敌。

    如果敌人来犯汉中可以将其挡在关外无法进入,更无法对蜀汉政权的中心成都构成威胁。

    魏延、王平故去后,姜维却采用了截然不同的作死策略镇守汉中。

    姜维觉得将大量的兵力散布在汉中一周边的关隘要塞是对人力、物力的浪费,因此把兵力全部收回到汉中。

    在姜维看来,魏延的方法虽然符合《周易》“重门”可以抵御敌人却无法获得大的战果。

    而为了扩大战果,姜维认为不如放敌军入阳平关;而蜀军退守汉、乐二城。

    如果魏国大军进攻的话,姜维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拉长敌军的补给线;促使对方无法就地得到粮草的补充,长久下去敌军疲弊,蜀军就能将敌方一网打尽。

    然而设想是一回事,变化又是一回事;司马昭掌握曹魏大军后派遣多路大军进攻汉中,彼时姜维却把兵力都安排在沓中最后被邓艾给牵制住住;魏军的主力却直接去攻打汉中。

    由于汉中兵力相对较少,在实力上和魏军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没有等到姜维援救就破了。

    魏延、王平等人长期固守的汉中在姜维手中很快就丢失,汉中是成都的门户;汉中一丢蜀汉灭亡已是无可避免的事实。

    郑爽思绪中参插了魏延和姜维两个蜀将寻思片刻,看看薛世三道:“爷爷跟兵士同甘苦共患难精神可嘉,但晚上就那样让蚊子吸血?”

    “哪倒不是!”薛世三器宇轩昂道:“后来兵士们採来艾蒿在帐篷周围整夜熊燃,小咬少得多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