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时候也体现出铁路和电报的力量了。 让所有前线指挥官都没想到的,铁路和电报对战争的影响竟然这么大,他们也不由的感慨大都督的高瞻远瞩。 沿着徐州沿线的铁路,不仅仅可以运输物资,也可以迅速的投放兵力,将士兵从一处阵地运送到另外一处阵地。 而电报的作用就更大了,沿着徐州设置的电报,可以迅速呼叫支援,而且比起烽火台这种只能传递敌情的古代通讯设备不同,电报的传播是双向的。 电报不仅仅可以向上级传递消息,向上级呼叫支援,电报同时也能够在各军之间进行沟通,集中兵力进行各大规模的协同作战。 电报让相隔几十里乃至于几百里的军队,近乎于面对面一样讨论战术,这大大改变了前线的局势。 李成梁麾下的指挥官发现,东南这边军队的军容和士气都要比自己这边好上很多。 很快明廷这边发现,东南这边的军队是轮换的,士兵和预备队的轮换,能够让士兵不用长期待在堑壕中,这对于士兵的精神面貌影响极大,明廷的士兵长期在堑壕中驻守,日常和梅雨和泥泞斗争,早就让他们身心俱疲。 除了轮换之外,在作战上东南这边的指挥官也更加敏锐。 一旦明廷出现兵力和火力的缺口,东南就能迅速集中兵力突破。 而明廷几次攻打东南的阵地,如果不能集中大规模兵力拿下,只要拖延成拉锯战之后,东南附近军队就会迅速支援过去,甚至打成反包围作战。 所以进入梅雨季节以来,明廷这边的军队十分的疲惫,而战线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溃散,小的阵地却丢了很多,而且明廷的武器装备损失也要大于东南这边,人员战损更是明廷远甚于东南。 李成梁在梅雨季节即将结束的时候,终于召开了全体中高层军官的会议。 整个帐篷内的气氛都非常的沉闷,仗打到这个份上,所有人都提不起气,稍微知道后方情况的军官都清楚,朝廷的补给已经快要跟不上了。 李成梁接到了儿子李如柏送来的信件,随着自己带领大军出征,一开始的时候京师工坊的战时模式确实提高了生产效率,最初甚至生产出来的武器和弹药都造成了漕运淤塞,京师征发了民夫才解决了漕运罢工的问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