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山里山外(二)-《岁月流歌》


    第(2/3)页

    如今制茶卖茶、树下养殖才是家庭的主业,再扳倒身子去县城的三里街卖山货,对于他们夫妻来说,已经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了。尽管红石湾茶厂当初的起步,就是从卖山货开始的。

    “肯定只收现金和毛茶,我哪有时间去卖山货!如今路也修好了,刘师傅这样的买卖人会经常过来,村民们的山货不愁卖!”

    想起起早贪黑赶场摆摊的那段往事,王世川不禁打了个寒颤,也给杂货店将来的结算方式定下了规矩。

    “小店的买卖,你们夫妻有当无的做,做不下去就收摊,也没有啥损失。卫兰,让世川试试看吧,他这个人和我一样,都是个穷忙的命,十天半月不找点事做,能闲出个病来!哈哈哈!”

    孙师傅在晒台的边上磕去烟灰,开怀的乐呵了起来。

    “师傅既然发话了,王世川,你就折腾吧。今年我家的过年费就靠着你这个小店了,这点银两要是都赚不上来,明年就不要干了!”

    卫兰手上的缝针拂过发际,抬脸向着王世川坏笑道。

    “过年费还不小菜一碟!今后我和师傅的烟酒费、摩托卡的汽油费,全在这里面啦!”

    王世川自信满满,整个大队独一家的生意,维持全家人的日常开销,肯定是不在话下的。

    半个月后,红石湾茶厂附带的杂货店终于开张营业了。

    销售的百货就那么几样,针头线脑、笔墨纸张、红糖白糖、鞭炮火柴、白酒酱油、铁钉粗盐之内,都是些山野人家的生活必需品。

    地处僻远的山乡,小店生意没有期望中的火爆,但是每天几十单的业务,三、五块的净利润,又是无关紧要的副业,王世川、卫兰夫妇已经很满足了。

    但那个年代,山里人家都不宽裕,一年到头很难见着几个现金。

    所以来小店买东西,很多时候都要挂账赊欠,才开张一个月,记账的练习本已经用完了好几个,这是王世川事先没有想到的。

    “王世川!来记账!”

    卫兰目不识丁,嘶声裂肺的呼喊半文盲的王世川进屋记账,已经成了她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就像红石湾小学下课上课的铃声一样,每天都要来上几下。

    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里乡亲,很多还是茶叶合作社的老社员,暂时手头紧,过来赊个两斤烧酒、几包香烟,这个面子是要给的。

    一来二去小店的窟窿越来越大,卫兰都有点做不下去了。

    “放心吧,山里人讲信用,这白纸黑字的你还怕别人赖账啊?大不了明春的茶季从各家的茶草上扣除。”

    卫兰的小家子气令王世川很是不屑,晚间的饭桌上他一边品着烧酒一边教育着妻子。

    “不是怕赖账,本来就没有啥赚头,还贴了这么多本钱进去,太不合算了。朱湾的蔡家父子在这都赊欠几百块的烟酒了,周围人都说他们家难缠,看你到时候怎么要回来!”

    “茶厂一半的茶叶都是赊欠卖出去的,哪家赖过我们一分钱?都照你这么想日子还不能过了,给我盛碗饭!”

    王世川已经有些微醺了,把饭碗递给了媳妇。两个小儿都在学校奶奶那边,他们老夫老妻难得的过一把二人世界。

    “自个去盛!没看我正忙着啊!”

    卫兰正在为小店的烂账烦心,所以没有给丈夫好脸色,继续着手上的针线活。眼看到了年关,给成子姥姥姥爷做的棉鞋还没有成型,接下来的几个夜晚又要当做白天使用了。

    好在如今家里有了电视机,舒舒服服的坐在被窝里看着电视穿针引线,耳边不时传来小儿们快活的欢笑声。这样的针线活,已经成了她一天当中最难得、最幸福的休闲时刻。

    隆冬时节的红石湾,苍凉而又荒芜。

    新修的山路上半天也见不着一个人影,偶尔会有运送木炭的大板车和拖拉机匆匆而过,在群山的深处留下了片刻的喧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