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家酱油工坊的主管大概是为了进步,于是向民间悬赏,稳定获得矾油的方法。 一个名叫陶观的方士接了榜,给出了制造矾油的办法。 这个陶观给出的方法,就是古代丹方中有关制造矾油的方法。 其实古代方士早就知道如何制造矾油(硫酸),将硫磺和硝石混合燃烧,用水过滤就能得到矾油。 其实就是在硫磺燃烧的时候加入氧化剂,生成更多的三氧化硫,水结合三氧化硫就变成了硫酸。 苏泽早就知道这个办法,但是太子并没有说过矾油短缺的问题,所以苏泽也一直没有筹办硫酸工厂。 陶观这个方士倒也不全照着丹方来制造硫酸。 他先是发现,使用金属炼丹炉会被硫酸腐蚀,他换成石制的炼丹炉来煅烧。 但是很快他又发现,这样收集不方便,炼丹炉并不是好的反应容器。 于是陶观又改进了方法,在瓷瓶中点燃硝石和硫磺,再加水获得硫酸,这样要比炼丹炉更方便。 接着陶观又发现,使用玻璃容器更方便,因为玻璃容器可以在制作的时候吹成需要的形状,这样水溶出来的硫酸更多。 这个办法解决了矾油短缺的问题,陶观得到了东宫的奖励。 而这个陶观拿着奖励,竟然在京师郊外的一座废弃道观住下,招收徒弟研究更多的丹方。 民间这种培养方法,培养效率低不说,还特别偏科。 所以苏泽才准备开设国子监预科,专门培养新学人才。 等回到报社的公房,苏泽拿出空白奏疏,开始起草奏疏。 《奏请开设国子监预科疏》 奏疏开头自然是强调文教的重要性: “伏惟国朝以文教兴邦,然今之育才体系尚存局限。” “官学蒙课多专攻举业,寒门子弟皓首穷经,难得鱼跃龙门之机,空耗时月。” “凡此大争之世,寒士之愤不得彰,朝廷缺才却无以用。” 苏泽说明如今人才缺口和培养人才系统的矛盾。 紧接着苏泽提出自己的方案: “参照臣《武监教育论奏议》之预科制,国子监预科当以德育智育并举,培育德智共同发展之才。” “国子监预科招十四岁以下蒙童,承传统蒙课之基,习经史、声韵、书法;增列算学、地理、农工常识。” “年满十八岁后,有志于科举的可升入国子监,专习科举课业。” “亦可参加吏科试,习案牍、度支、勘察之技,开科举外之新途。” “也可考入营造学社、武监、水师学堂(原海务教习所),另谋他路。” “如此,可广纳寒门俊秀,破门第之限;储实务干吏之苗,解地方有司缺员之困。” 苏泽设想的国子监预科,不仅仅是升入国子监的学堂,而是可以按照学员的个人发展,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实学不是科举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些“退路”,很多人未必会选择国子监预科。 苏泽写完放下奏疏,大概知道这份奏疏的阻力来自哪里。 首先就是礼部了,如今礼部尚书殷士儋,虽然和苏泽在一些问题上合作,但是殷士儋是心学大儒,自然不可能同意苏泽在国子监兴办实学。 此外内阁四辅赵贞吉也和殷士儋一样,虽然赵贞吉是自己的姻亲,但是关系到学术这类的基本立场,赵贞吉也绝对不会顾惜这点情面的。 此外户部怕是也不会愿意。 国子监增设预科,虽然学社可以用国子监的旧学社,但是总要花费一笔银元的。 这些开支都还好说,日后这些国子监预科生是什么待遇? 如果和国子监生一样,朝廷也要发放廪禄的话,这就是多了一笔固定预算。 如果朝廷不发银钱,那苏泽想要通过国子监预科来选拔寒门人才的计划就失败了。 兵部和工部大概也会反对。 升入武监和营造学社,这等于是从两部手里抢走了人才选拔权。 这样一来,如果仅仅是靠自己,那必然要花费海量的威望点,才能推动国子监预科。 苏泽夹起奏疏,既然是实学的事情,那就不能自己一个人费心,这“威望”自然也不能自己一个人花。 如今朝中最热衷推广实学的人是高阁老,自己都已经递上这么好的方案了,那接下来推行的事情,就应该由高拱来办。 苏泽夹着奏疏草稿,等天黑之后,就来到了高拱府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