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最后就是长期的办法了,苏泽就没有继续写了。 长期来说,就是推广吏科试,继续推动四民平等的想法,逐步取消举人乃至于整个士人阶级的封建特权。 这些自然不能写在奏疏里。 等到了那个时候,大明也就有了更多体面的高级岗位,也就能分流走这些读书人,而不是全部挤入官场。 而另一方面,海外分流也会形成一个对外的利益集团,将一部分官员的命运绑定在海外。 这样一来,朝廷也不会随意放弃海外利益。 苏泽最后写下了奏疏的标题——《疏通举人铨政壅滞疏》。 但是这一次,苏泽没有直接放入【手提式大明朝廷】模拟。 而是准备先让张思维参详一下,再找高拱商议,然后在朝堂和报纸上吹吹风,试探下士林的看法。 这样的改革,必然事关重大,所需要的威望点也是海量的。 所以这一次的上疏,苏泽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 十月十九日,国子监。 朱俊棠看着正在收拾东西的张纯,焦虑的问道:“明之(张纯字)兄,你真的要放弃贡试?” “思召(朱俊棠字)兄,苏师帮我指了方向,我准备去澎湖试一试。” 苏泽最终也没有帮张纯谋个富庶地区的职位,而是给了张纯一个建议,澎湖提学。 这个职位也是刚刚设立的,主管整个澎湖的学政。 苏泽单独给张纯分析了这个职位。 澎湖虽然目前还挂在福建下,但地理面积是相当大的,而且靠近沿海地区,条件优渥。 以往澎湖殖拓缓慢,一是大明的禁海令,出海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惧怕瘴气。 但是现在这两个问题已经消失了。 大明海上贸易飞速增长,无论是官船还是民船都在迅速增长,国舅李文全在澎湖殖拓进度很快。 李文全在台南种植金鸡纳树,有效控制了疟疫。 而苏泽也断言,随着东南海贸的继续发展,澎湖的重要地理位置,必然会带来人口的腾飞。 所以现在连一个县都算不上的澎湖,日后可能会成为府,甚至直接变成省。 实际上,澎湖殖拓的速度确实非常快的。 原时空,澎湖殖拓是在万历末年来开始的,等到明亡的时候,澎湖就有十六万汉人人口了。 清廷在初期,执行了迁界禁海政策,后来又实行闭关锁国。 但等到了澎湖开埠后,人口迅速膨胀到了二百万。 没办法,宝岛的自然条件实在是太好了。 天然深水港,漫长的海岸线,热带气候的高产粮食,这些都是人口增长的促进因素。 而和澎湖相隔的福建,又面临土地压力。 这种移民一旦开始,就会逐渐加速。 所以苏泽说澎湖可能会变成府,这也不是给张纯画饼。 现在去澎湖县担任提学,日后可能就是澎湖府的督学。 而且大量移民的涌入,必然也会带来教化工作。 总而言之,澎湖是能够出成果的地方。 而一份实打实的政绩,是日后升迁的重要保障。 张纯被苏泽说动,主动去吏部文选司报名了这个职位。 而这个时候,吏部文选司中候缺的举人,都认为澎湖是荒岛,所以张纯没有竞争对手。 按照苏泽说法,等到本月底陛下朱批后,张纯就会得到正式任命了。 朱俊棠和张纯是同舍好友,他还是不理解张纯的选择。 明明好不容易,历经艰难才考上了举人,后年就是贡试年了,为什么突然放弃? 张纯叹息说道:“思召兄,我在科举这件事上没有你那么高的天赋,沈师讲的东西我都跟不上,就是再考上几次,也绝对考不上进士。” 朱俊棠说道: “明之兄还没有贡试,怎么就说这种泄气话。” 但是这句话说完,朱俊棠也没了多少底气。 科举这东西,自己还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 国朝科举至今,相关的备考测试都已经很完备了,学业到底是什么水平,大概都能估摸出来。 沈鲤是科举高名次,又在国子监多年,在他的指导下,朱俊棠也没办法违心说出张纯一定能中这样的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