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苏泽也叹了一口气,他为了内阁的团结,可真是擦碎了心。 —— 二月二十四日,天蒙蒙亮的时候,报童们就聚集在印刷坊前。 当报馆内喊道: “出报了!” 几个身形健壮的报童走进了报馆,有序的将新印刷出来的报纸搬了出来。 报童要出入京师的大街小巷,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这可不是一个安全的职业。 所以京师的报童自发的组织起来,形成了几个大大小小的组织。 他们按照卖报的街区划分势力范围,互通有无。 哪个街区比较混乱,容易发生危险;哪个地方小偷比较多,需要当心被偷。 这些消息都在京师报童之间传播着。 孙麻子分到了自己的报纸,一群报童围了上来。 孙麻子没有名,他是随父母逃难到京师的,但是父母不就就饿死了,他只记得自己的姓。 因为六七岁得过一次天花,留下了满脸的麻子,所以被称之为孙麻子。 孙麻子是养济院夜校读书最好的报童,他能够将报纸上的内容串成顺口溜,招徕更多的生意。 而一些报童也会学他的顺口溜卖报,久而久之在他身边也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一名报童提着鲸油灯,帮着孙麻子照亮报纸,孙麻子迅速开始读报。 今天的报纸多了两版? 果然,这一次的头版刊登了内阁四位阁老的文章。 原来如此,内阁四位阁老都发文,自然不好分开来刊登,所以《乐府新报》加印了两版。 “孙哥,看完了吗?” 有一个不懂事的报童催促,立刻被其他报童呵斥,让孙麻子安静的看报。 阁老的文章都比较深,孙麻子看的很慢。 好像是讨论教育的问题? 高拱高阁老的文章最好懂,就是兴办实校,培养专门的技能。 张居正张阁老的文章也不难懂,就是禁止江南的书院,打击民间读书人辩政空谈的风气。 赵贞吉赵阁老的文章,则是提出要普办学校,教化百姓?这不就和养济院的夜校差不多吗? 只有首辅李春芳的文章最难懂,这位李阁老没有谈论学校的事情,而是在将整个社会的德育。 李阁老文章的意思,似乎是教育不是学校里的事情,而是要让人读书明德,通过历史、文化、习俗来规劝人们,朝廷应该要做的是禁止民间恶俗,鼓励新的优良风俗。 孙麻子看完后说道: “高阁老说要兴校忙,实学技能教得强; 张阁老批书院乱象,禁了空谈才稳当! 赵阁老谋办学广,全民教育扫文盲; 李首辅倡德育长,化俗正风育忠良!” 紧接着孙麻子说了两遍,众报童连忙记下来,他们将报纸塞进了报篓中,向着晨曦中的京师大街小巷走去。 一名刚入行的报童,拉着另外一名报童问道: “吴哥儿,怎么孙哥儿的顺口溜就只有前两版啊,客人问起后面版面内容咋办?” 名叫吴哥儿的报童说道: “你才入行,爱买《乐府新报》的,都是当官儿的,他们就爱看前几版,后面的版面再好看也是添头,你看到那些衣冠楚楚穿着官靴的,尽管上前叫卖就对了。” “那《新君子报》呢?” “《新君子报》是想要当官儿却还没当成的酸秀才最爱看,你看到那些茶肆酒楼高谈阔论,但只喝一碗粗茶和贱酒的就是了。” “《新乐府报》倒是和《乐府新报》差不多,不过更受小吏喜爱,你看那些虎口有老茧的,就是官府衙门的刀笔吏。” “《商报》就是商人爱看了,那铜臭味道你老远就能闻到了!” 新入行的报童将这些记下,京师的朝阳被报童的叫卖声吵醒,冬末的阳光逐渐有了温度,京师这座庞大的城市开始醒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