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理解了会计录编纂工作的复杂度后,张居正果断将会计录的工作拆解为两块。 第一版是两京十三省的帐,地方上主要就是岁入和支出部分。 第二版则是京师的总账,包括各衙门的收入支出和库存。 按照张居正的估算,明年三月份会计录的第一版就应该能搞出来,到时候两京十三省的岁入支出,朝堂就能有一本明细账了。 预计明年七月份,第二版,也就是京师六部九卿衙门的账本,包括皇帝内帑的盘存也能做出来,那整个大明的家底就盘查清楚了。 等大明的家底盘存清楚,就可以开始全面的税制改革了。 理顺了后,张居正又返回了内阁办公。 而张居正刚刚返回内阁,首辅李春芳将手头上的事情都交给他,果断向皇帝乞休告假去了。 隆庆皇帝也不得不批了李春芳的假期,内阁又恢复成三名阁老的状态。 和高拱那边的清闲相比,张居正这边的事务比较多。 北疆要开放互市,在哪里开放,这些都是户部要研究的问题。 王世贞和宣大总督王崇古上书,都请朝廷多开马市,张居正也明白多开马市的好处,但是朝廷要有这么多官吏呢? 管理一座马市,需要能写能算的吏员,还需要能处理边疆问题的官员。 张居正更加明白,为什么苏泽坚持要开吏科试了。 现在的大明朝廷,就像是一家扩张中的商铺,要赚更多的钱就要多招人开办分号。 开放马市需要人手,东南几个省也上书要开埠,同样也需要人手。 苏泽上了《请奏四方来朝疏》后,朝廷也商议过了,准备在松江府上海县、福建省泉州、广东省广州开埠通商。 但是看到了开埠的好处后,地方上纷纷上书,包括宁波、福州、澳门等地也上书请求开埠。 张居正还是压下了这些奏疏。 原因也很简单,朝廷没人手。 更确切的说,朝廷没太监了。 张居正都觉得这个理由有些讽刺。 开埠通商,就要设立市舶司,就要内廷派遣镇守太监。 而如今市舶司的工作繁重,对于镇守太监的要求极高。 隆庆皇帝也是一个谨慎的皇帝,他明白镇守太监的业务能力,决定了能不能将市舶税收上来,这些都是入内帑的钱,必须要派遣可靠的人选。 所以直沽市舶司的镇守太监,隆庆皇帝亲自面试了几个人,最后才选中了人选。 现在又要选派上海、泉州、广州的镇守太监,司礼监都愁得很。 如今皇宫内,营造学社已经成了和司礼监一样,成为太监们趋之若鹜的地方。 大明在内廷设司礼监,就是专门给太监读书的地方。 随着时代发展,司礼监逐渐成为内廷决策机构,司礼监掌印秉笔也被称之为内相。 但是司礼监还有教导太监读书的职能,翰林院每年要选派翰林去司礼监教书。 现在除了司礼监外,营造学社也成为香饽饽。 如今内廷最吃香的太监,就是在司礼监读过书,又在营造学社上过课的。 比如这一次被皇帝简拔,派往直沽的太监张鲸,就是拥有司礼监和营造学社双重学历,他越过一众品级比他高的太监,获得了直沽市舶司镇守太监这个好差事。 营造学社担任教习的是钦天监的周相,很多太监因为基础太差,都被周相逐出了营造学社,能够完成营造学社学业的寥寥无几。 而这些能结业的太监,择业选择也很宽泛,比如留在皇城里的宫造局,审计工部的造价,再比如去内帑担任司库。 甚至东厂都抢着要人,如今镇抚司下的民讼衙门,也需要精通算学和刑律的官员坐镇,而东厂要监督镇抚司,也需要同样的人才。 司礼监三巨头都急得不行,他们向皇帝建言,请求营造学社放宽结业的标准,多培养一些人才出来急用。 但是教习周相却十分的执拗,他坚持算学之道,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算学没有办法速成,如果皇帝觉得他这个教习不行,他就辞职追随少史黄骥去修历去。 这下子连隆庆皇帝也没办法,钦天监中能看懂黄骥留下教材的人,也就只有周相一个,他要是撂担子,这营造学社也就关门了。 最后周相也做了妥协,延长营造学社的教学时间,给学社成员一次补考的机会,只要补考通过也算是结业。 上海、泉州、广州的镇守太监好不容易凑齐,实在没办法继续开埠了。 不仅仅内廷缺人,外廷也同样缺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