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罗万化打了一个哈欠说道: “昨日茶楼里有讲学,我就去听了。” 苏泽奇道: “一甫兄还对讲学有兴趣?” 罗万化摇头说道: “没有。” 罗万化是一个原旨儒家信徒。 这类人就是对各种学派没兴趣,信奉最基础的儒家道德观。 其实这类人在官员中还是不少的。 科举只是为了功名,也不是人人都爱搞学术的。 罗万化稍微对实学有点兴趣,但是只要也是为了办报。 这些日子随着贤良文学齐聚京师,到处都是讲学活动。 会馆、寺院和道观都不够用了,很多人就在茶楼、酒楼公开讲学。 苏泽奇道: “一甫兄既然对讲学不感兴趣,为什么要去茶楼听讲?” 罗万化说道: “我是去看卖报去了。” “卖报?” 罗万化说道: “京师这些小报,雇佣了城内游荡的小儿帮他们卖报。” “有些小儿在闹市喧哗兜售,还有这脑子活络的在茶楼售报,一晚上也能售出不少。” 苏泽愣了一下,这不是带英特色雾都报童吗? 我大明也发展到这个地步了? 罗万化有些不自信的说道: “我想着,我们《乐府新报》也在茶楼密集的地方设置报亭,让小儿贩报,子霖兄以为如何?” 看到苏泽失神,罗万化还以为自己的建议不好,他连忙说道: “子霖兄以为不可就算了。” 苏泽连忙说道: “一甫兄这个办法好啊!” “这些流落街头的小儿,能有一份糊口的生计,也是一甫兄的功德。而且此法能增加《乐府新报》的销量,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罗万化听到苏泽赞同自己的建议,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下决心要好好考察京师,在读书人多的地方设置报亭。 就在这个时候,沈一贯也准时冲了进来。 “大消息!” 苏泽已经习惯了他的一惊一乍,问道: “肩吾兄你昨天的大消息,就是都察院两个御史为了抢功劳打架,今天又有什么大消息?” 沈一贯说道: “弇州先生结束丁忧返回京师了!” 弇州先生,就是当今文坛偶像王世贞。 中古时代的读书人,政治家、文人、学者身份都是统一的。 比如宋代的王安石,就是文坛领袖,宰相和学者。 不过到了大明,随着时间发展,三条路逐渐分开,就是少数天才,也只能兼具两个身份。 王世贞的官职并不大,但是在文坛的地位极高。 大明文坛能和王世贞相提并论的,只有致仕在家养病的李攀龙。 苏泽记得李攀龙已经病重了。 丁忧的时候,王世贞在老家编写《弇山堂别集》,京师达官贵人都向他寄去自己的书稿,希望能被王世贞收录。 王世贞的文章甚至流传到周围的藩属国,朝鲜、倭国很多人都推崇他的文章,就连草原上都流传他的名声。 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 沈一贯说道:“弇州先生是被张阁老举荐的,朝廷很快就会授以要职。” 现在的张居正和王世贞应该私交很好,恐怕谁也没想到两人会在以后交恶,以至于王世贞编排那么多段子在黑张居正。 罗万化问道:“朝廷会授予弇州先生什么职位?” “至少也是一省布政使吧?弇州先生的父亲已经平反,他为父伸冤的事情陛下十分欣赏。” 就在众人闲聊的时候,一封军情急报送到了内阁。 四位辅臣看完都脸色微变,李春芳站起来说道: “军情紧急,还是求见陛下吧。” 众人纷纷点头赞同。 接羔已过,草原又动荡起来,虽然内阁和兵部早有准备,却没想到这次的动静这么大。 就连高拱眼中都闪过一丝忧色。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