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武清伯大怒,要召回儿子,贵妃还听说这件事和太子有关,将太子召入宫中关了禁闭!” 苏泽的脸色严肃起来。 李文全被弹劾,其实不是什么大事。 身为外戚,谁一年不被弹劾几次? 但是李贵妃实在是太过于“睿智”,竟然风声鹤唳到了因为这点事情,就要惩戒太子,这不等于给了外朝言官进攻的机会? 真是猪队友带不动啊。 贵妃这么一跪,外朝自然就知道你怕了,接下来言官的进攻可能就从李文全扩大到捕鲸上,甚至扩展到整个登莱开港的政策上。 别问苏泽是怎么知道的,古今中外的政治都是这么玩的。 而且弹劾李文全,也不算风闻言事,他进献龙涎香这事情也是真的。 苏泽也没想到,考成法才拴住六科和都察院几个月,这些言官们又搞出了新的方法。 而且一上来就攻击的最薄弱的地方,一封奏疏就让李贵妃破了防。 李家外戚一向低调,而朱翊钧的储位也稳固,只要简单思考,苏泽就明白攻击的目标是谁了。 一定是有人拿这件事攻击登莱开港! 现在很多前往朝鲜和倭国的商船,都会直接在登莱停靠,登莱开港影响到了东南的利益。 不仅仅是东南海贸的利益,登莱铸币局发行的银元,其实也在削弱这些原本富庶地区的经济控制权。 铸造新币,就是利用国家信用,用实际价值更低的白银,从白银持有者手里收税。 后世某个超级大国,其经济霸权的核心,就是对全球收的铸币税。 东南士绅虽然主观上并不知道经济学原理,但是随着朝廷银元的发行,通过沿海贸易进一步得到民间认可,他们手里的成色不一的白银越来越不值钱,越来越难以流通,“有识之士”肯定也已经注意到了。 甚至这个反扑,比苏泽预想的还要慢很多。 没办法,封建时代的利益集团还是太落后了。 没有纲领,没有口号,甚至所谓的利益集团都没有统一的利益诉求,东南士绅又不是人人都从事海贸,更多的还是热衷于兼并土地的大地主。 没有根据共同利益扭结成的组织,也没有能代表他们的领袖人物,更不要说支撑其共同利益的政治理论,以及能够动员利益体的舆论工具。 大明的东南士绅,甚至还不如苏泽穿越前的非洲军阀。 好歹这些军阀还能扯几句口号,搞一些类似兄弟会的组织。 不过这也是隆庆时期,等到社会进一步发展,东南地区也形成了书院为核心的松散政治团体,等到了那个时候,真正的党争就登上历史舞台。 比如自己的好兄弟沈一贯,在穿越前的历史上,就在晚明东林党人的口诛笔伐中,成了晚明著名奸相。 苏泽问道: “是谁上书弹劾的武清伯世子?” 沈一贯立刻说道: “山东道监察御史方学民。” 苏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沈一贯继续说道: “这方学民是山东道资深御史,和被贬官的雒遵是同年好友。” 沈一贯又补充说道: “上次沈思孝亲随的勘合,也是这个方学民签发的,因此他还被罚俸三个月。” 原来如此。 苏泽拿起奏疏,沈一贯说道: “子霖兄,你是要上书相救武清伯世子吗?我也要一起上书!” 罗万化也点头说道: “我也要!” 就连王家屏和张位也站出来要求附署。 苏泽看着一众好友,心中升起一股暖意,点头说道: “等苏某写完奏疏,再请诸位同年附署!” —— 通政使李一元没想到,自己在离任之前,竟然又遭遇了一次政治风暴。 九卿廷推刑部侍郎的名单已经送到了皇帝面前,就等着皇帝御批,自己就能从通政使这个火坑上卸任了。 可没想到,方学民的一封奏疏,再次引起了科道风暴,大量御史开始上书弹劾武清伯世子。 而政治嗅觉灵敏的李一元,也很快意识到这场风暴的中心不在武清伯世子这个外戚上。 果不其然,四月十日的上旬休沐结束后,朝廷的风向开始针对登莱开港,不少官员开始上书抨击登莱开港了。 有的官员说登莱距离京师太近,开港会引来倭寇,重蹈世宗朝的倭乱。 有的官员说朝廷在登莱开港扰乱了山东的风气,让百姓争相出海不事农耕,影响了国家的根本。 还有拿着鲸鱼说事的,认为捕杀鲸鱼是不祥的征兆,日后必定会招来天谴。 这场政治风波越来越大,内阁最支持登莱开港的高拱和张居正,甚至亲自下场驳斥群臣,但是外朝的声浪越来越大,内阁的强硬态度,反而让上书的大臣变得更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