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徐渭的脸色有些难看,他说道: “当年胡部堂就曾经上书,言倭国可能侵占琉球,没想到一语成谶。” 苏泽说道:“其实涂抚台也知道,海贸如同治水,堵不如疏,如今倭乱已经平息,既然双方的边贸难以禁绝,还不如将这些贸易掌握在朝廷手里。” 徐渭的脸色还是有些难看,他是浙江人,家乡被倭寇摧残过,亲身参与过抗倭战争,对倭寇恨之入骨。 如今苏泽提议要在北方开关,和倭寇重新通商,徐渭自然心里有疙瘩。 苏泽又看向了涂泽民,眼看着这位曾经力主开关互市的首倡者,脸上也有犹豫的神色,就知道自己提议在北方开关,面临的何其大的阻力。 但是阻力大,北方开关却是苏泽计划中必须要做的事情。 苏泽深吸一口气,自己这一套计划,如果连眼前的两人都说不了,就算是用系统强行通过,也没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执行下去。 所以苏泽决定从说服眼前两人开始。 苏泽吸了一口气,却没有讲开放海禁,而是从赋税开始说道: “涂抚台,您曾在福建地方任职,可知当今税法之弊?” 涂泽民皱着眉头,他是三甲进士出身,是一步步从基层县令升迁上去,所以对地方政务十分的了解。 苏泽所说的税法之弊,涂泽民自然是清楚的。 历史学爱好者都知道,历史学有三大巨坑,分别是宋之官制,清之军制,以及大明财政。 宋代的官制不必说了,原本就复杂无比的宋代官制,叠加上元丰改制后的新官制度,两宋官制堪称灾难。 有时候看着三四行的官职,都不知道到底说了几个人。 清代兵制也是如此,从部落奴兵制,一直到清末近代兵制,清代兵制可以说是浓缩了两千年兵制之大成,也是复杂无比。 而大明财政,就是一个祖传的屎山代码了。 简单的说,朱元璋设计的财税制度,就是以实物税收为基础,完全没有设计财政冗余,动不动就要破产的烂摊子。 大明的执政者,为了维持这个烂摊子,做出了无数的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涂泽民自然是明白税法之弊的,他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 “太祖仁厚,本朝所征田赋为历朝最低。但本色虽少,加征却过重,劳役有重于赋税,而民力愈疲。” 苏泽连连点头,但是徐渭却有些茫然。 苏泽也知道,人都不是全才,徐渭帮着胡宗宪筹谋抗倭,做的都是一些军事和谋略上的事情,但是他本人对于财税这种基础的政务却不太了解。 也是,徐渭自己就多次破产,胡宗宪也不会让他管理财政的。 涂泽民专门解释了一下说道: “就拿福建武夷山的贡茶来说吧,其实朝廷每年需要的贡茶并不多,总共也就五百斤左右,这五百斤茶就是‘本色’。” “但是这五百斤,是要将茶押送到京师后解送给内承运库的数字,官府要求茶农将这些茶叶送到京师,徐先生猜猜,这一路上消耗几何?” 徐渭问道:“一千斤?” 涂泽民摇头说道: “五千斤都不够。” 徐渭失声。 涂泽民说道: “茶叶本来就是容易受潮的物件,运送到京师还要内承运库的太监检查合格,才算是解送入库。” “就算是负责检查的太监完全秉公,五千斤运到了京师,也只能有五百斤合格。” “武夷山贡茶,这就是福建一大心病,每年都有大量武夷山茶农弃产逃亡,这些年尤甚。” 徐渭想起来,自己为胡宗宪筹备军事的时候,每次提出那些耗资巨大的反击计划的时候,胡宗宪脸上的肉疼表情。 徐渭也想起胡宗宪为了筹谋抗倭,四处筹钱时候的样子。 在抗倭同时,还要贿赂严嵩一党,又要顾及东南百姓,这份压力想想都觉得沉重。 苏泽说道: “所以苏某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改本色征税为折色征银,就能让百姓免于差役之苦。” 徐渭连连点头,这下子连涂泽民也点头。 可是苏泽说这些,又和在北方开关通商有什么关系呢? 涂泽民疑惑的看向苏泽。 苏泽说道: “此法用于东南等钱银通行的地方自然没问题,但用于北方就要出大问题了。” 涂泽民立刻明白了苏泽的意思,他反问道: “可是因为北方银钱不通?”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