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刘协把自己昨天的谋划,详细的跟郭嘉和贾诩说了一遍。 两人听完后,一阵面面相觑。 “朕的谋划可有不妥之处?”刘协见这两人的表情,赶紧追问。若有不妥,立刻更改。 “不,陛下的谋划大致方向上并无不妥。些许细节,稍后臣与文和补充便是。”郭嘉说着,颇为感叹道:“陛下比之刚来邺城时,成长了许多。” 那个时候的天子,拉拢人心的手段极为粗糙,只能骗骗武夫。胸中也无甚谋略,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得进意见。 而今居然能一眼看出益州的重要性,甚至还派出了刘备这个最佳人选暗中前往益州,并作出了详细的谋划。 如此成长,让郭嘉一阵心惊。 贾诩也抚须赞道:“陛下未雨绸缪,目光深远,倒是臣等多虑了。” 刘协的安排十分妥当。 即便是让他们来想也想不到比这更好的安排了。 攻占扬州,吕布一人足以,刘备留下来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可让他去益州那就不一样了。 既能防止高干在益州做大,也能暗中图谋益州。 即便日后在邺城的谋划东窗事发,亦可前往益州,以益州为根基,重建朝堂。 听到郭嘉和贾诩两人的认可,刘协有点恍惚。 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如今的他对比刚刚穿越过来那一阵子,只能抱着郭嘉大腿瑟瑟发抖的时候,有了多大的成长。 得知袁绍派高干去益州时,他不用问郭嘉和贾诩,就能一眼看出袁绍的目的,并且做出相应的对策。 这一切的缘由,在于这段时间来,他始终没有放弃读书。 诸子百家,兵法韬略,凭借穿越后过目不忘的能力,基本上都熟读于心。 不说读万卷书,但也差不多。称之为学富五车绝不过分。 再加上超越这个时代的眼界,俨然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逻辑思考方式。 看着一脸欣慰的郭嘉和贾诩,刘协脸上也浮现出了一抹笑容。 …… 许攸府上。 贾诩在得了刘协授意之后,当天晚上就去拜访许攸。 “文和,伱考虑清楚了么?”许攸见贾诩登门,心中大喜,攀着他的手道:“我早就与你说了,袁绍并非人主。以你之才,孟德定会重用。” “宛城之战,你虽然设计杀了孟德的长子、侄子以及一员大将,但只要我带你过去投奔,他不管是看在我的面子上还是为了展露胸襟,都绝不会害你。” “袁绍的确并非人主。”看着神色激动的许攸,贾诩眼中光芒闪动,问道:“不过我有一个疑问……子远为何执着于投曹操?” “文和你不懂。”见贾诩有望和他一起投曹,许攸心情很不错,一脸笑容说道:“我与曹孟德乃是多年好友,他的为人如何,我最是清楚。” “原本我以为袁绍要强于他,因而随袁绍谋夺冀州,以图大业。可如今袁绍外宽内忌,又偏信重用冀州派系,纵容麾下互相倾轧。因而袁绍眼下虽强,但迟早要落得和袁术一个下场。” “曹孟德为人仗义,任人唯贤,许县亦有一位天子,占据大义。投奔孟德,将来也大有可为。” 许攸决定投靠曹操,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首先自是因为对袁绍失望且心生怨怼,其次他和曹操亦是多年的至交好友,最后则是对比了曹操和袁绍两人的品性。 在他看来曹操虽然阴险多疑,但却是个唯才是用之人。 以他的才能,投奔曹操定能得到重用。 若是加上贾诩,那就再好不过。 “原来如此。”贾诩点头一笑。 许攸继续说道:“文和,我接下来打算入宫一趟,以袁绍的名义将传国玉玺从天子手中骗走。” “届时你我二人带着玉玺前去投靠曹孟德,他岂有不信任我二人之理?这也是我们过去立下的第一件大劳!” 许攸如今将贾诩视为知己,为了让他和自己一起投奔曹操,毫无保留地把心中的谋划说了出来。 然而,贾诩听完后却摇了摇头,颇为惋惜地说道:“的确是很不错的谋划……可是子远,恐怕我不能和你一起投曹。” “什么?”许攸的脸色顿时一变,压抑着怒气道:“文和莫不是在拿我说笑不成,你若不与我一同投曹,今日何必登门?” “我视子远为好友,岂能拿好友说笑?”贾诩朝皇宫方向拱了拱手,一脸正色道:“可我贾文和乃大汉臣子,立志辅佐天子、匡扶汉室。岂能与子远带着陛下的传国玉玺投奔曹贼?” 许攸闻言,瞳孔骤然一缩,脸上的怒火瞬间僵住了。 大汉……臣子? “子远,告诉我,你现在的选择是什么?投奔曹贼,还是效忠陛下。” (本章完) 第(3/3)页